对话马晓轶:腾讯游戏2019

更新时间:2019-11-27 22:22
  由腾讯团队历时数年制成,上面列有自1990年以来全球最顶级的100多个游戏工作室,他们是“核弹头”、“全球游戏制作能力的明珠”。
 


 
  而现在,马晓轶想让腾讯游戏也能跻身其中。
 
 腾讯集团高级副总裁马晓轶
  想和这些工作室扯上关系很容易。这100多个工作室超过半数都已经被微软、索尼等大公司投资收购,腾讯完全可以凭借买买买解决问题。
  但想跻身其中不那么容易。如今腾讯游戏的全球用户超

  但想跻身其中不那么容易。如今腾讯游戏的全球用户超过8亿,年收入超过千亿,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游戏公司。可腾讯拥有全球最好的游戏制作能力吗?不太好说。
  大部分商业公司不会在乎这点儿区别,但腾讯希望再进一步。近期马晓轶接受了游戏葡萄在内的多家媒体采访,他说腾讯下一阶段的目标,是要从世界最大的游戏公司,变成世界最强、最好的游戏公司,取得跨平台、跨地域、跨品类的成功。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腾讯游戏正在进行一场隐秘而巨大的变革。
  “国内一半,海外一半”
  一名GM(总经理)告诉葡萄君,今年他亲耳听到集团高层告诉大家,未来腾讯游戏的收入要国内一半,国外一半。“他不是在放狠话,神态很自然,这说明全公司的高层肯定都有共识了。”
  国内一半,国外一半是什么概念?今年Q3是腾讯出海成绩最好的一个季度,《PUBG MOBILE》和《使命召唤手游》席卷全球,财报称其“国际化进程令人鼓舞”。但距离目标仍有较大差距:腾讯游戏的Q3收入仅有10%来自海外。
  然而马晓轶称,腾讯不希望依靠大规模买量,“低附加值”的出海战术,也不希望只成为世界第一的“手游”公司。他们希望凭借核心玩法和基础品质,在不同平台、不同地域、不同品类都取得产品成功。
  为此,腾讯这艘巨舰必须离开宁静的港湾,去更广阔的海域,和那些最熟悉水性的船只竞争。
  正如前文所说,在那份100多个顶级工作室的名单中,有10多个已经关闭,10多个由索尼、微软等大公司自建,剩下的基本都被大公司投资收购。如此推导,如果腾讯想拥有自己的核弹头,同样需要两条腿走路。
  根据三文娱统计整理,2018-2019年,腾讯显著加快了投资并购海外PC、主机游戏研发团队的速度。蓝洞、Kakao、育碧、Grinding Gear(《流放之路》开发商)、Fatshark(《战锤:末日鼠疫》开发商)、Sharkmob(CEO为《全境封锁》执行制作人)都是在这个阶段达成的合作。
 
  资料来自三文娱
  借由投资,一方面腾讯的自研项目获得了更多支持,比如在《和平精英》的研发阶段就有Epic的工程师常驻;另一方面,腾讯也借此机会向被投公司学习,思考如何提升自身的研发实力。
  一次在与育碧的交流中,腾讯发现他们内部有一个3个人的小团队,做了12年游戏,一直在研究在大风、雨雪、春夏秋冬之下,如何制作逼真的电筒光照效果。这个例子让马晓轶印象深刻,和这些积累雄厚的3A老炮相比,腾讯仍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腾讯要如何补足这些短板?如果用结果倒推过程,腾讯应该面向主机、PC平台,研发付费+DLC商业模式的3A游戏。
  但马晓轶不认为这是非此即彼的选择。在他眼中,游戏公司和《三国志》中的武将有点儿像,手游公司在核心玩法尝试和快速迭代上的属性更高;3A公司在基础品质、生产力、玩法和IP上的属性更高。而腾讯不想受困于这些套路,它想找到一种排列组合的办法。
  免费内购和付费购买+DLC的付费模式能不能融合?有没有一种玩法和IP适合多个平台?腾讯能不能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前提下,获得“核弹头”式的研发能力?
 
  “3A能力建设会”
  几个月前,腾讯游戏的高层牵头,叫上几个SG(自研工作室群)的主要负责人,在深圳开了一场“3A能力建设会”。结果因为会上没人说得清3A是什么概念,会议的主题变成了“自研能力升级”,另找时间重新开了一次。
  这场会议决定了自研业务变革的方向:是不是3A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做到四点:高的基础品质、高的production value(产值,或者说生产力)、好的玩法、好的IP(包括故事背景和角色塑造)。
  其实此前北极光工作室群的《无限法则》,和NExT Studios的《重生边缘》已经在朝这些方向尝试。前者由北极光总裁于海鹏亲自带队,美术品质对标的就是3A大作;后者还在研发当中,制作人为曾在上海育碧和蒙特利尔育碧工作多年的Clark Yang,他们试图建立一套IP构建流程,还尝试了光线追踪。
 
  Clark Yang在TGDC上的演讲PPT
  这两款游戏代表了腾讯的尝试思路:它们有世界观,有超过正常端游的美术品质,但暂时没有单机叙事的内容,玩法都是大世界多人竞技。
  除了工作室自下而上的尝试,腾讯还准备做更多自上而下的牵引和帮助。
  以技术为例。外界往往认为腾讯战略的核心是“赛道”,但马晓轶称赛道背后的品类对应的关键词才是核心。例如战术竞技的关键词,在于多人、沉浸感和自由度。“多人”需要好的目标感做牵引,沉浸感和自由度又需要一个细节足够丰富,可探索和自由行动的大世界。前者需要良好的游戏设计,后者需要积累大量核心技术。
  为此,腾讯梳理了未来5-10年的重点方向,确定它们需要什么核心技术,设立专门的研发小组,为工作室提供弹药。这些项目的主题都非常细微,例如“如何让动物的动作看起来更自然”,或者“如何自动渲染大地图上的路径、水和土地边缘”。
  这一举措看似简单,实则影响巨大。由于腾讯给各个工作室以足够的自由度,以往中台往往只存在于每个工作室群,甚至每个工作室内部,”重复造轮子“的情况难免发生。但这套新的机制鼓励每个工作室群的技术专家牵头,和其他工作室群的人员合作,共同享受研发成果。
  不过这些技术积累只关于基础设施,更上层的技术问题依旧需要各个研发团队自行解决。团队也有决定权,不会被强迫使用公共技术。马晓轶解释,“这不是一份主厨推荐菜单,这是一个自助餐的餐台。”
  尽管牵扯巨大,但技术只是研发能力升级的一个侧面,叙事能力积累、IP建设、生产流程优化、玩法创新同样是突破的重点,这意味着腾讯的自研方法论必须经历一轮巨大的迭代。
  “Spark More 去发现,无限可能”
  马晓轶说,腾讯游戏正在面临一个全新阶段的起点。
  11月21日,腾讯游戏改变了自己的品牌形象,把“用心创造快乐”的slogan,换成了“Spark More 去发现,无限可能。”只看表象,这个中英双语的slogan说明腾讯把海外市场摆在了新的高度;再深入分析,“无限可能”暗示了腾讯游戏前所未有的野心。
  新slogan“Spark More” 将牵引腾讯内部在五个层面发力:探索新的玩法、探索新的技术、满足更多人群在娱乐之外的需求、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和全球合作伙伴一起,创造具有更复杂可能性的平台。这些对可能性的探索会至少持续5-10年。
 
  腾讯强调的不只是“创新”,而是“可能性”。其区别在于,前者往往是具体业务的战术操作,而后者关乎一家公司、一块业务的边界。我知道这些词很大,但在讨论腾讯的时候你很难逃避它——在游戏产业升级和全球化竞争的背景下,腾讯游戏未来的边界到底应该放在哪里?
  回顾腾讯游戏发展的十几年,你很难摸清楚它的边界。代理海外PC游戏、自研PC游戏、进军移动游戏、精品手游、极光计划、NExT Studios、WeGame、功能游戏、和海外主机游戏厂商的合作(比如与任天堂Switch的合作等)、和任天堂Switch的合作……它已经在考虑更多跨平台、跨地域、跨品类的事情。
  5G、云游戏、VR、AR会给游戏产业带来什么变化?谷歌、亚马逊等国际巨头已经陆续进入游戏行业,腾讯又该如何安放自己的位置?我们还不知道。正如马晓轶所说,如果想成为全球最强的游戏公司,他们还需要很多前期准备和漫长的过程。
  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年收入千亿的庞然大物,已经悄悄把自己置身于一场巨大变革的前夜当中。
  以下为对话马晓轶的主要内容,为方便阅读,内容经过删减和调整:
  研发:
  “变成世界最强、最好的游戏公司”
  腾讯游戏上周刚刚做了品牌升级,这和你们今年的整体表现有关吗?
  马晓轶:我们这个品牌升级是为未来做更多准备,我觉得(腾讯)今年表现挺好的。
  腾讯内部会不会有新的策略和打法,适应这个新的品牌?
  马晓轶:这是一个新阶段的开始。按照收入来看,腾讯游戏是世界最大的游戏公司,但我们清楚,自己肯定还不是最强、最好的游戏公司。所以我们下一阶段的目标,是希望腾讯能从世界最大的游戏公司,变成最强、最好的游戏公司。
  如果要实现这个目标,就要有全球化的视野和布局。所以对内我们比较激进地提出,希望有一天国内和海外一半一半。
  但我们不希望低附加值地走向海外。很多公司主要是靠大力的市场推广,但我们更希望在产品层面取得全球成功。我们内部称之为“核心玩法的演进+基础品质的演进”。我前两天看到某个媒体(游戏葡萄)采访我们几个同事,说3A游戏的话题,那篇文章比较能还原我们内部的讨论。
  举个比喻,你造一栋楼,既需要很好的设计蓝图,也需要很好的钢筋水泥。在中国市场的早期阶段,大家对钢筋水泥没什么讲究,主要靠对蓝图的探索制胜。但现在我们必须重视钢筋水泥,才能取得全球成功。
  钢筋水泥具体指什么?在哪些赛道能跑起来?
  马晓轶:大家可能听说我们内部有赛道,但其实赛道只是结果。我们看好未来的一些玩法都有关键词,比如动作射击会给大家更多的沉浸感和自由度,这才是核心。可能在未来,自由度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词。
  再比如“多人”也是关键词。多人不是人越多越好,而是说怎么让二十、三十、几百、几千人,都有更好的互动体验?这里面一个重要的点是“目标感”。比如《魔兽世界》的大型副本就通过Boss、AI设计,让大家有不同的分工,被目标感很好地牵引。
  以前的射击游戏也有多人对战,但《和平精英》这样的游戏更好地设计了规则,让更多人在一起,拥有更好的目标感、节奏感,所以我们看好“有更强目标感的多人游戏。”
  为了做到这些关键词,你需要做出很多努力。比如自由度需要一个细节丰富,行动自由,让大家有更多探索空间的,足够大的游戏世界,这需要很多核心技术的积累。
  现在我们内部提炼了一些未来5-10年,新的游戏方向最需要的核心技术,会设定一些研究项目,准备好钢筋水泥。
  但现有的KPI制度和鼓励竞争的制度,能让各个工作室群慢下来做积累吗?
  马晓轶:稍微纠正一下,我们并不是一家非常KPI驱动的公司,不知道为什么外界有这么一个印象。强KPI驱动的游戏公司至少有几千家,但并不是每家都驱动成功了,怎么做出最顶尖的产品才是最重要的。
  想做出最顶尖的产品,就需要工作室有更强的内驱力。所以我们会给一线团队很高的自由度,在市场环境下,自由度足够高之后大家就会相互竞争,这很正常,我们并不反对。
  另外大家会讨论腾讯的中台建设和技术贡献问题。我们内部很认真地讨论过,因为我们有很多游戏有类似的技术需求,我们又投资了世界上最大的游戏中间件。
  也有一些公司会强制团队使用某种技术,但这个团队有自己的需求和历史,哪怕技术很好,结果也会是灾难性的。所以做决策不能非黑即白,需要权衡考虑。
  我们的原则是,大家一定要用到的基础设施,我们都是共用、打通的,我们的自研管理部和很多部门都会准备资源。但这不是一个主厨推荐菜单,而是一个自助餐的餐台,团队需要你就拿,不需要你就不拿。
  会优先积累什么东西?
  马晓轶:比如叙事能力、工具集,还有一些非常细的技术。比如有一个技术是怎么让游戏里动物的动作看起来更自然,还有一个项目,是自动渲染大地图上的路径、水和土地边缘,让它们看起来更自然。我们希望自助餐台越来越丰富。
  现在很多媒体写腾讯内部架构的壁垒,它会不会影响中台的建设?消除这个壁垒困难吗?
  马晓轶:大家要客观来看。如果你需要让工作室群更独立,你就要让他们有更多的闭环,这意味着他们会有更独特的价值取向、做事方法。理念原则,这就是大家说的壁垒。
  但如果消除掉这些壁垒,就意味着消除掉大家的个性和自主性,这不是我们想要的。大家不会觉得暴雪和动视有壁垒,大家只是各自有不同的方向。
  刚刚您说腾讯希望成为全球最强的游戏公司,但腾讯在手游上已经是最强的了,比腾讯更强的都在主机上,而且都是买断+DLC的游戏。是不是品牌升级后,你们要进军不同的商业模式?
  马晓轶:我们没有把自己只限制在移动游戏上。其实我们是做PC游戏起家的,进移动游戏市场还比别人晚一些。
  现在各个平台,各个商业模式都有自己的优缺点,并不是一个固化的格局,未来的变化还有很多。
  比如买断模式要玩家先付费,那就要先用品质说服玩家,所以他们更注重长板;而免费模式是玩家玩到游戏之后才决定是否付费,那它可能长板不长,但短板一般补得都比较高。
  这两种模式有没有融合的可能?有没有可能在未来创造出第三种模式?我觉得也完全有可能。过去2年里,行业商业模式最大的创新是Battle Pass,它就是两者中间一点儿的模式,我们期待未来有更多这样的模式。
  倒过来说平台。移动游戏面对的是更大的用户群,但它屏幕小,碎片化,操作也有限制,所以在制作故事、IP、人物甚至核心玩法的时候,开发者不能发挥100%的实力,这方面PC平台有更大的优势。那更好的方法,就是融合各自的优点,跨平台开创玩法和IP。
  所以我们对未来的探索非常开放,而且已经有了很多行动。包括我们今年宣布和Switch的合作,也是希望在这个领域有更多积累。
  出海:
  “一旦成功,它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功”
  您刚才提到腾讯未来是海外和国内一半一半,但现在海外和国内差距还是蛮远的。你们有什么具体的目标和路径去实现它吗?
  马晓轶:我们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产品。
  我们在海外正在加速投资研发公司,而且有多起投资和收购是针对传统PC领域的研发公司,希望帮助他们开发下一代的游戏。
  刚刚也说了,我们还会投资一些面对全球市场的产品。我们还有很多合作伙伴,包括近期推出的《使命召唤手游》,我们不希望这些产品只是把IP搬到手机上,让大家赚钱,我们还希望通过这些战略合作伙伴,一起探索新的商业模式和游戏玩法,做出可以融合的产品。
  我们在全球还有更多布局,比如印度、中东、美国等等。过去一段时间里,从发行能力到研发能力,我们都已经在全球铺开。
  关于布局全球还有更明确的逻辑吗?
  马晓轶:比如说大家感兴趣的3A话题。我们盘点了全球从1990年到现在,真正有3A制作能力,值得放在最前列的工作室,差不多有100多个。他们是全球制作能力的明珠,可以被视作“核弹头”。
  这100多个工作室,有10多个已经关掉了;不到20个由索尼、微软等大公司自建;在过去20多年里,有近50多个被投资、收购;在过去3年里,大概又有10多个被其他大公司投资、收购,其实剩下的并不多。
  一方面我们希望继续投资并购,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有一天,我们中国的工作室,包括腾讯团队,也包括合作伙伴能够进入这个名单当中。如果要看中国在未来全球游戏行业格局中的位置,就要看在这个名单中,中国的、腾讯的团队数量能有多少,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数字。
  你们还从名单里发现了什么启示?
  马晓轶:我们发现他们有几个共同的特性:
  第一、团队大概率有很长的历史,一般是10年以上;
  第二、团队一定做了至少三款完整的游戏,不一定都成功,但团队的主要成员在这10年汇总相对稳定,彼此知道彼此的技术、创意极限;
  第三、有足够的技术门槛,在引擎、工具集等方面有很多积累;
  第四、想做什么,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团队内部有一个比较好的平衡。
  腾讯10年前就做过波士顿工作室,但后来也不了了之了。现在你们又开始做全球化,两次的差异在哪里?
  马晓轶:当时我们对行业的理解不够。比如波士顿工作室就各种不符合刚刚说的几个特点,它的历史很短,团队成员没有完整的合作经验,手里也没有自己的工具集。
  但今天我们已经和很多公司有了很长时间的交流,比如我们2007年就投资了Riot,这些合作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行业。
  韩国游戏行业比中国游戏行业发展得更早,他们在PC上做了很多网游,但至今没看到他们有特强的3A游戏出现。您怎么看?
  马晓轶:完全不一样,很幸运,我们有全世界最大的市场。
  玩《星际争霸》,如果你主基地有一个大矿,你就可以认真建设基地,不用马上出去开分矿。这是完全不一样的打法,我觉得并没有可比性。
  您刚才说了非常多的3A问题,腾讯会不会太在意3A了?
  马晓轶:我们内部并不想提3A,3A很难定义。我们内部的说法是高的基础品质和production value,再加上IP和玩法,是这四个重点构成了世界顶尖游戏。我们的确很在意这四个方向,也许大家联系起来之后,会觉得腾讯很在意3A。
  腾讯为什么要收购Supercell?它做的游戏应该不符合这些重点。
  马晓轶:Supercell的重点是它可以用非常快的迭代速度,尝试很多核心玩法,它有非常独到的管理体系。
  我们的思路很开放,Supercell很成功,历史上也有人靠技术和品质成功。就像三国游戏的武将一样,几项数值特别高,他们就成功了。但我们没有套路地看待这些,我们更希望用更开放的方法,通过更多排列组合,做出玩家更喜欢的游戏。
  外部还以为腾讯是为了做主机游戏。不过现在全球主机游戏横盘了,不怎么涨。
  马晓轶:其实不是。而且主机市场还可以,还是两位数的增长。
  在自研这块,您刚刚说在海外投资、建IP,这相当于抄近道。那在不抄近道的自研上面,这条最难的路怎么走?
  马晓轶:稍微解释一下。我刚才说的这个名单,100多个团队大部分都在大公司手里,真正是大公司自建的只有10几个。投资有一个好处:让最优秀的开发人员拿到最多的资源。这是一个资源匹配的过程,也是全球游戏行业的运作模式。
  我们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希望把好的团队纳入到我们的生态系统里,另一方面也要自建团队。
  大家看到我们做《和平精英》,速度又快,质量又高,这离不开Epic这样的合作伙伴的支持。他们派了专门的工程师团队常驻,帮助我们调整产品。
  再比如我们投资育碧之后,和他们在研发方法论、工具开发上有非常深入的交流。他们在某些点上做得非常非常深。
  育碧他们有一个3个人的小团队,做了12年,专门做一个技术:在各种场景下的电筒光照效果。比如春夏秋冬、雨雪大风,光怎么照,要有多少灰尘,怎么才能显得更真实。如果有一天中国的团队也能进入这个阵营,我们就知道怎么弥补这些差距了。
  倒过来看中国。除了游戏内,游戏外也很重要。如果看《英雄联盟》,是它的玩法、卖皮肤的商业模式、电竞赛事体系一起定义了MOBA。那怎么做电竞,拓展新的商业模式?在这方面我们也可以帮助海外的顶尖游戏公司。
  很多游戏厂商都在出海,你觉得现在中国游戏行业处在出海的哪个阶段?
  马晓轶:很难回答。全球市场非常大,包括了不同的地域、平台和类型。比如从玩法上分,RPG占全球整个份额的15%,体育占18%,射击占38%;从平台上分,主机占40%,PC占15%,移动占45%-50%。
  现在国产游戏在某些区域,某些游戏类型和某些平台上有一个不错的开始,但未来如果想在全球占据更高的份额,我们需要把眼光放得更开一些,要跨越这些分割的玩法、地域和平台。
  相对来说,腾讯的出海节奏似乎更慢一点。
  马晓轶:我们会按照自己的节奏去做。刚刚说我们希望全球化的成功不是大,而是强。这不是很容易,或者很快速就能达到的,它需要有很多前期准备工作,需要长时间的开发过程。但一旦成功,它应该是一个非常大的成功。
  我们希望未来我们每一款带到海外的产品,都有足够大的冲击力,能对行业有影响,对我们未来的长期成长有帮助。
  你觉得现在腾讯已经有国际化的基础了吗?
  马晓轶:对,其实我们已经进行了很多年。
  未来:
  “这个行业的增长点非常非常多”
  最近中宣部发布了对未成年人游戏的新规。未成年人保护的问题对腾讯的影响可能没那么大,但对中小游戏公司的影响可能比较大。
  马晓轶:确实有一些公司会感到压力。但我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市场挤泡沫的过程。
  对比中国和美国的游戏产业,两个地方的游戏业总产值接近,但美国的从业者大概在27万-28万,而中国最高峰时,比如3年前是100万-120万;美国游戏公司差不多有3000家,中国最多的时候有超过1万家。
  所以我个人认为,压力并不是任何限制造成的,而是中国游戏从过去蒙眼狂奔的阶段,回归到了成熟市场应该有的量级。在这个市场中,大家会更理智地看待项目和行业,而有能力做高品质产品的人更容易成功。
  我们会觉得总量控制之后,你们的产品越来越稳妥,保守,在意成功率。
  马晓轶:有吗?
  讲得实在一点儿,你们可能更倾向于大IP和成熟、被验证过的玩法。
  马晓轶:这不是这个环境造成的,而是用户的变化造成的。你看全球市场,也是成熟的IP会更吸引用户,这是客观的市场规律。
  你们会不会觉得,这种开发模式和创新是两个方向?
  马晓轶:不会。IP进入市场已经很多年了,成熟的续作正在不断延伸,但它并没限制新玩法的出现。只是说真正推动行业前进的,大的玩法的变化不是每年都能出现。
  盘点过去20年,2000-2001年的CS,2004-2005年的《魔兽世界》,2009-2010年的《英雄联盟》,这样的游戏每隔4-5年才会出现一次。质比量重要,所以你刚刚说的这一点没有影响。
  你们怎么看接下来一年游戏行业的发展?还会有新的东西出来吗?
  马晓轶:首先还是要看有没有机会出现新的玩法。刚刚说可能每隔4-5年就会有一个比较大的玩法,而现在战术竞技品类已经是3年前出现的,所以未来2-3年,很可能又出现一个全新的大的玩法,帮助整个行业成长。
  除此之外,很多细分领域不断扩展,有更多的女性用户,玩家年龄也在不断上涨——所以我们看到策略和动作游戏的增速很快。我觉得这个行业的增长点非常非常多。
  您刚刚说的都是展望,有没有经历困难?
  马晓轶:何必这么说呢,要过年了,大家不是应该开心一点儿吗……很多点肯定都很难,每次我们要进入一个阶段,都要做一堆我们从来没有做过的事情。但我们一直都是这么干活的,我倒觉得还好。
  来源:游戏葡萄
新浪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文章转载自新浪新闻

相关阅读

  • 腾讯马化腾:发648亿港元“红包”!送出

    据媒体报道,腾讯控股港交所公告抛出最新版股权激励计划,最多可送出腾讯2%股份,价值约648亿港元。 据悉,该计划可能授出股份数目不得超过于采纳日期已发行股份的2%,且可向任…

  • 阿里巴巴总市值约4万亿港元 超过腾讯3

    按照这一股价计算阿里巴巴总市值超过4万亿港元,超过腾讯公司3.2万亿港元市值,成为了港股目前市值第一公司。 昨日(11月26日),阿里巴巴正式在香港证交所上市,开盘价为187港元…

  • 腾讯游戏品牌全新升级:Spark More去发现

    腾讯公司首席运营官任宇昕向腾讯互动娱乐事业群全体员工发出邮件,强调这不只是品牌事件,也是腾讯游戏对游戏认知、价值追求以及使命愿景的一次重要升级。 Spark意为火花,也指…

  • 如何从全球最大变为全球最强?解读腾讯

    11月21日,腾讯游戏对外发布全新品牌体系,正式启用新品牌LOGO,而即使没有换标的动作,无论是业内人士和玩家都能感受到过去2年腾讯游戏已来到了新的变革节点 近日,GameLook在深圳…

  • 腾讯笑了,10月全球最赚钱游戏公布,第

    前不久游戏数据统计公司SuperData Research公布了2019年8月份全球游戏市场游戏收入榜。分别分为PC、主机、和手机平台,到底是哪些游戏上榜了呢?这其中又有什么奥秘呢?小弟今儿就给大…

  • 腾讯发起第二届游戏安全日 游戏全面开启

    游戏世界最大的毒瘤是什么?毫无疑问是外挂几乎所有的游戏都被外挂影响着,它们不断蚕食游戏的生命力,加速游戏消亡;无论是游戏厂商还是玩家都对外挂深恶痛绝。11月20日, 第…

  • 估值3亿美元:腾讯收购这家英国团队或为

    据英国约克郡邮报透露,腾讯以3000万美元从私募股权公司Perwyn Bidco收购了英国Sumo Digital工作室10%的股份 腾讯游戏业务负责人马晓轶以及Sumo Group首席执行官Carl Cavers透露,两家公司目前…

  • 《组队索尼克赛车》开发商获腾讯入股

    据 Gamesindustry 的新近报道,腾讯于近日入股老牌游戏厂商Sumo Digital,目前腾讯持股占比约为10%。 Sumo Digital 旗下作品有《组队索尼克赛车》、《索尼克和全明星赛车》丶《小小大星球3》…

攻略心得